现场短新闻包含音讯、短通讯、特写、速写、来信录音报导等。新闻特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个种类,也能说是首要种类。短音讯,以叙说笔法报导现实为主;特写,则以形象描绘现实为主。
例一,199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我采写的一条现场短新闻:
本报讯 记者段存章报导:合理考入大学的青年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时分,我国科技经营管理大校园长蒋淑云带领教职员工又迎来了一批高考落榜青年入学。
尽管校门前的小路还不平整,但1万多平方米的教育大楼已拔地而起。二楼招生报考处,52个专业的教师坐在一张张桌子前与前来报考的青年面淡。报考从7月15日开端,原订8月30日完毕,后来延长到9月7日。招生负责人姚康年教师介绍说,我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是一所民办国助的新式综合性大学。学生入学实施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国家不供认学历,结业按学习成绩和思维体现择优向企业引荐。但招生局势仍是一年比一年好,本年前来报考的青年有四五千人,方案接收新人1300名。记者在报考现场看到选取一名重生最快只要一个小时。18岁的女青年陈晚秋从职高服装校园结业后,想到这儿的服装设计专业进修,经过面试,当场领到了选取证。
这所大学从1984年开办短训班以来,7年时刻先后接收 11000多名学生(90%是高考落榜生),已结业7461名。在本年暑期结业的41个班、1450多名学生中,到现在已有39个专业班完结引荐作业,引荐工作的结业生占结业生总数的 98%。
例二,1993年4月14日《我国青年报》刊登通讯员翟永太采写的现场特写:
这间缺乏20平方米的工作室,与它邻近新颖别致的6层教育大楼比较,明显有失和谐:四个油漆脱落的木制书橱,占有了大半个墙面;高矮不一的七八个木凳分布其间,唯有两张油光发亮、相对靠着窗台的广大司理桌和两旁能够升降的软椅,能显出一点现代工作室的气味。
“坐惯了木凳子,不习惯坐这样的椅子工作。”工作室的主人、民办我国科技经营管理大校园长蒋淑云对记者说。
就在她说这话时,一位个头不高的男人,破门而入,她瞅了来人一眼,像打机关枪似的说:“你们从速……从速把这新桌新椅给我搬走。”
蒋淑云介绍,来人是校园分担行政作业的董副校长。桌子、椅子原来是由他作主购买的。
那是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拍照蒋淑云的专题片,董副校长没有征得蒋的赞同,就和其他人协商决议,把她的工作室装备一下。
所以,赋有时代感的司理桌、司理椅,搬到了蒋淑云的工作室,可她每天一走进工作室,一坐上那来回摇晃的软椅,总要诉苦:“花那么多钱,简直是瞎胡闹!”
曾身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的蒋淑云,不肯呆在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工作室,折腾着要兴办一所新式的科技民办大学。1985年头,她提出正式办学请求,得到了有关方面赞同。从此,她搬出了那间作业了近20年的工作室兼试验室。
准备办学的日子里,蒋淑云房无一间。她只得把招来的各路人马,招集到家里工作。后来家里真实扑拉不开,她只得在一所小学的三层楼租了一间20 平米方的屋子,算是校长的工作室。这一多用的工作室,一呆又是两年。
1988 年头,全国人大、政协有人传闻一所小学里办了一所大学,挺新鲜,所以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来到校园观察,一起的感触是:这么粗陋的校长工作室,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简单。副委员长雷洁琼在蒋淑云凹凸不平的工作桌上,还挥毫泼墨写下九个大字:教育体制改革的模范。
香港某老板来大陆开发出资项目,也景仰找到了蒋淑云的工作室。从蒋淑云声若洪钟、赋有超前意识的谈吐中,他遭到鼓励和启示,张口便提出出资200万美金,给校园建一所现代化的教育工作大楼,并要求把蒋淑云的工作室用摄像机录下来,向国内外揭露宣扬:这便是起先的我国“哈佛”大学。但她谢绝了。她对这位财大气粗的老板说:“咱们的大楼正在科学城建造,欢迎一年后再到我的工作室。”老板悻悻而去。
蒋淑云吹了一次大牛。数学工作大楼在哪儿呢?她也不知道。但她脑子里确真实酝酿着建一所归于本身个人的教育大楼。总算,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1万多平方米的6层教育大楼于1990年10月竣工了。
从此,苦苦奔走了5年的蒋淑云才真实具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桌上的两部电话机,不时替换鸣响。每天到工作室找她的人,不可胜数。
当然,对现有的工作室,蒋淑云不会满意,她那多变的思维,往往会引发超前的行为。她说:我的工作室还要向国际延伸!
一是主题新颖。两文都是写的一所民办大学,音讯首要反映七年接收落榜青年近万名,办学路子越走越宽。特写首要反映蒋淑云校长工作室的改变,她说:“我的工作室还要向国际延伸!”
二是内容会集。音讯导语一下捉住读者的心思“合理考入大学的青年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时分”,“蒋淑云带领教职员工又迎来了一批高考落榜青年入学”。
三是方式生动。特写选题较巧,经过一个小小的校长工作室,写出这座自食其力的民办大学发展壮大走过的艰苦路子。